可以預見的是,宏觀政策加力實施,將為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營造更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也有助于加快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供給和需求實現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2%,漲幅比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PPI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月收窄0.4個百分點。整體上看,我國物價保持溫和回升態勢,但仍處于偏低狀態,反映出經濟運行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等挑戰,擴內需穩預期需要持續發力。
今年以來,CPI在低位運行中波動回升。分月度看,1月份,受上年同期對比基數較高影響,CPI同比下降0.8%;2月份,春節因素影響CPI同比上漲0.7%;3月份至6月份,消費市場運行總體平穩,CPI同比漲幅在0.1%至0.3%之間;7月份、8月份,受暑期出行增加和高溫多雨天氣等因素影響,CPI同比漲幅分別擴大至0.5%和0.6%;9月份,受上年同期對比基數走高影響,CPI同比漲幅有所回落,上漲0.4%;10月份、11月份,受食品價格漲幅回落影響,CPI分別同比上漲0.3%和0.2%。
分季度來看,存量政策和一攬子增量政策協同發力、加快落實,對有效需求和宏觀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步顯現,物價水平溫和回升的態勢更加明顯。一季度CPI同比持平,二季度上漲0.3%,三季度上漲0.5%,呈現出逐季走高的特征。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方面,一季度同比下降2.7%,二季度下降1.6%、三季度下降1.8%,總體上看降幅在收窄。
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更能反映宏觀經濟運行態勢。據測算,11月份核心CPI同比上漲0.3%,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改善。在生產領域,房地產、基建項目加快推進,工業品需求有所恢復,11月份PPI環比由上月下降0.1%轉為上漲0.1%,自今年6月份以來首次轉正,連續3個月回升。物價走勢的邊際變化顯示,市場信心和預期在增強,經濟向上向好的積極因素累積增多。
物價是宏觀經濟運行的“溫度計”、市場配置資源的“風向標”,也是微觀經營的“指揮棒”,過高或過低都不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物價水平下降短期看有利于減少消費者負擔,但如果物價水平持續低位運行,企業“增收不增利”,“內卷式”競爭加劇,擴大投資動力減弱,進而會造成就業機會減少、工資收入增長放緩。物價水平過低也會抬高實際利率,可能對經濟活動形成抑制。受物價低迷拖累,經濟名義增速表現不及實際增速,GDP平減指數自2023年第二季度已連續6個季度下降。央行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為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
物價本質上反映的是供需關系。最新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提出,“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將貨幣政策取向定調從“穩健”調整至“適度寬松”,并把“要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各項具體工作的首位。可以預見的是,宏觀政策加力實施,將為經濟增長和物價穩定營造更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也有助于加快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供給和需求實現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展望下一階段,政策效應持續釋放疊加四季度消費旺季拉動,CPI有望延續溫和回升態勢。歲末年初,針對物價的結構性變化,要做好民生類商品的保供穩價,守好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從中長期看,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產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新需求新動能不斷形成,市場供需關系將更加趨于均衡,物價保持基本穩定有堅實基礎。 (作者:熊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