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大省要結合當地產業基礎、資源條件,優化各類要素配置,實現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重點行業應立足實際、因業施策。地方、產業之間強化合作、統籌聯動,共同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近日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將實施新一輪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加強對工業大省運行調度和督促指導,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奮勇爭先。顯然,重點行業、工業大省仍將在2025年挑起工業經濟穩增長的大梁,但其他行業、地區也要各有側重、各展所長,匯聚起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強大合力。
發揮工業大省挑大梁作用,是工業經濟穩增長的關鍵一招。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梁,鼓勵其他地區因地制宜、各展所長。經濟大省基本都是工業大省。從總量看,江蘇、廣東等10個工業大省的工業增加值合計占全國比重超六成。從動能看,工業大省是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排頭兵,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新產業新動能的重要陣地。從經濟增長看,工業大省在投資、消費、出口方面一馬當先,是推動工業經濟增長的關鍵力量。
重點行業是穩住工業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2024年11月,汽車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和9.3%。長期以來,汽車、輕工、電子等主要制造業,規模大、帶動性強、關聯性高,對工業經濟增長具有顯著拉動作用。202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鋼鐵、有色、石化、化工等十大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這些主要制造業增加值合計占規模以上工業七成左右。從實際效果看,穩住這些行業,基本就穩住了工業經濟。
工業大省應因地制宜、各展所長。各地產業發展基礎、資源稟賦、科技創新能力等均不盡相同,不能簡單用一種模式,要結合當地產業基礎、資源條件,優化各類要素配置,實現精準定位和差異化發展。一方面,有所為,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找準特長,并將特色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另一方面,有所不為,避免盲目跟風、資源浪費,摒棄“撿到籃里都是菜”的錯誤做法,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兩者結合,才能更有效推動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
重點行業應立足實際、因業施策。不同行業各有特點、發展水平各有差異,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也不同,需對癥下藥。比如,輕工業以中小企業為主體,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但當前需求放緩、市場內卷等困難較為突出,更需豐富品種、提升品質、培育品牌,拓展消費場景,提振消費市場。而鋼鐵、有色等原材料行業資源依賴性強,是能耗和碳排放大戶,面臨環保壓力大、部分產能過剩等緊迫問題,更要側重鞏固去產能成果,推進行業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要給經濟頂梁柱應有的支撐保障。能力越強、責任越大,工業大省和重點行業已經在產業基礎規模、創新要素等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礎,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動能等自然更具備先發優勢。要發揮頂梁柱的作用,就得給頂梁柱掃清更多障礙。比如,在資金分配、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更多自主權,在土地、能源、數據等要素配置上加大支持力度,賦予更多改革舉措先行先試權,優先布局國家重大創新設施和平臺等。
抓大并不意味著放小。穩工業大省和重點行業,是為了穩工業,也是給其他地區和行業打樣,發揮示范作用,帶動其他地區和行業各展所長、齊頭并進。在此基礎上,地方、產業之間強化合作、統籌聯動,共同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在這其中,既要充分發揮領軍企業的頂梁柱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也要加大對小微企業的紓困力度,激發創新活力和專業化生產,以大帶小、以小托大,實現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作者: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