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記者來到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西湖區,深入科研一線,感受這里的創新活力。
春節不打烊
農歷正月初五,記者走進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高光譜載荷研制項目實驗室,兩位科研人員正在認真地進行調試,一位研究人員一邊操縱儀器,一邊觀察旁邊電腦上的數據變化,另一位則在不斷調整儀器旁邊的電線與電路板。
“他們正在安裝的是光譜儀里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要將電子學系統與光學系統進行對接組裝,再對專門的測量儀器單色儀進行校準。”高光譜載荷研制項目實驗室副主任設計師曲宏松向記者介紹。
測量儀校準工作從除夕就已開始了,為了完成此項實驗,項目組成員徐佳皓和鄭志歡春節沒有回家。該項目要在今年3月份交付,春節期間整個團隊一起追“光”,基本每天都要工作到后半夜。
像這樣春節“不打烊”的實驗室,在當地還有很多,一個個科研團隊的拼搏,匯聚起了創新的澎湃動能。
之江實驗室天基計算系統研究中心的總控大屏上,滾動顯示著項目實時模擬測試情況。高級研究專員吳佩欣剛進入之江實驗室時,從事的是類腦計算相關工作,去年1月份來到天基計算系統研究中心,開展天基分布式操作系統研究。“我們與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員一起學習摸索,建立起了一套相互配合的機制,探索出了新的研究路徑。”吳佩欣說。
同樣堅守科研崗位的還有西湖大學的團隊。“我們是向西瓜皮學習!”西湖大學副研究員唐堂笑著說。
西湖大學理學院孫立成院士團隊的研究方向之一是離子傳輸膜。有一次,唐堂把西瓜放到了速凍層,想讓西瓜涼得快些。結果實驗一忙,幾天后才想起來。看著取出來解凍后一碰就掉的西瓜皮膜,唐堂突發奇想,這瓜皮不就是天然的膜嗎?于是,他把西瓜皮膜剝離下來放進裝置中測試,驚喜地發現西瓜皮膜展現出了不亞于商業化離子交換膜的性能。唐堂告訴記者:“基于對西瓜皮膜的探究,實驗室后續進行了全新的離子傳輸膜設計。”
政策跟得上
位于浙江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的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一樓大廳陳列著各種類型3D掃描儀器和3D自動化測量系統。“我們從事三維視覺數字化技術與產品的研發,通過高精度和高效率的三維幾何數據獲取,提高生產過程中的精確度。”公司首席運營官陳尚儉說。
思看科技剛起步時,只有一處毛坯房用來辦公,現在已在園區內外有多處辦公室、實驗室和廠房了。在企業成長過程中,余杭區一直有相應的政策項目支持,“園區的海外高層次人才項目分為3年的研發項目期與3年的產業化項目期,通過研發階段的項目可以進入產業化階段。”陳尚儉說,不同發展階段,對企業有不同的支持政策。
為讓企業安心發展,余杭區制定了系統性的扶持政策,將企業分為成長類、創新類、研發類、重大項目類,分別給予支持,對國家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醫學中心也都有相應支持政策。
在良渚博物院,游客戴上AR眼鏡,單手握拳再打開,一幅館內文物地圖便呈現在眼前,走到閃爍著藍光的小球處,針對這件文物的AR講解視頻開始自動播放,虛擬3D文物還能躍然于掌心,游客通過縮放、旋轉、操控,可以360度全方位觀察細節。這款AR眼鏡由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國內不少省級博物館也在使用。
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新一代人機交互技術的產品平臺公司,近年來研發生產多款AR眼鏡。“企業發展過程中,我們在資金上獲得了余杭區很大的支持。”公司公共事務總監許詡說,“公司的產品技術先進,概念比較新,2022年余杭國投給我們投資后,還帶動了其他地區的投資。”
政府提供“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在余杭生根發芽,匯聚起創新的強大推動力。
產學研融合
去年10月29日,浙江省高能級科創平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大會在杭州召開。會上,5家科創平臺與企業共同建設的聯合實驗室、聯合創新中心正式簽約,標志著一種全新的產學研融合模式正式落地。這種模式以企業出題、出資為核心,高校院所配套人才、場地和設備等資源,圍繞實際需求開展科研。
“這種合作模式不僅能夠有效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還能為高校院所提供實踐場景,真正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西湖區科技局區校中心負責人鮑劍凌告訴記者。這一舉措正是余杭區、西湖區在全球化競爭背景下,推動人才、科技與教育融合發展的縮影。
在人才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只有構建完善的人才政策體系,才能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為此,余杭區推出一系列覆蓋廣泛、針對性強的政策。例如,“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為頂尖人才提供包括住房補貼、科研經費、稅收優惠等在內的全方位支持;“青年創新創業扶持計劃”為青年人才提供創業資金、辦公場地和導師指導,助其快速成長;“技能人才振興計劃”重點培養高技能人才,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求。
“這些政策形成了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才支持體系,為各類人才提供了發展機會。我們每年都吸引一批應屆畢業生入職,為企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力。”陳尚儉說。
“加大產學研融合力度,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一環。”余杭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莫虓威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余杭區已集聚兩院院士和海外院士100余名,累計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6800余名,人才資源總量突破45萬人。西湖區則匯聚浙江大學、西湖大學等18家高校以及28所科研院所,擁有院士59人,人才總量超40萬人,是名副其實的創新策源地。(經濟日報記者 向 萌 劉沛愷 李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