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奠定了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基調。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出的背景及內涵
從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到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再到近期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不到3個月時間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被反復提及,并且在用詞上經過了從“構建”到“逐步形成”再到“加快形成”的衍變,這充分說明了中央加速推進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決心。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具有歷史和現實的背景。從歷史脈絡看,十八大以后,中央多次強調優化發展結構、不斷擴大內需,“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內需驅動戰略的重要升華;十九大以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新階段,而隨著影響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日趨復雜,“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等觀點逐步成為共識,并由此開始形成“雙循環”的雛形。從現實背景看,今年年初以來,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沖擊著全球經濟和產業鏈供應鏈發展,我國在付出巨大努力后,終于實現經濟恢復性增長,但疫情進一步加劇了逆全球化思潮,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特殊時期要想保住來之不易的經濟發展成果,必須要靠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進一步發揮,同時也要更好地運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由此,“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應運而生。
從“雙循環”本身來看,一方面,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就是要在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內,把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暢通內需循環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以更高質量的國內大循環為基礎,通過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在此意義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質上是以提升國內超大市場吸引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帶動擴大開放各項任務舉措有效落地,加快主動型發展。未來幾年,“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擴大開放戰略將并行推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
從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導向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可能包含加快激活內需、著力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加快打破要素自由流動壁壘促進形成統一市場、實現“內需驅動、創新驅動”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等內容。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帶來積極影響
一是有望進一步提升重大區域發展能級。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區域具備打造“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樣板的良好條件和制度優勢。一方面,重大區域在全國經濟中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疫情背景下,長三角“三省一市”在全國經濟中的占比已經由2019年底的23.94%提升到了2020年6月底的24.25%,創下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新高;另一方面,重大區域內部仍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發展不平衡現象。即便是由長三角中心區(27個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組成的代表中國經濟發展最高水平的城市集群(共38座城市),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也依然突出、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也仍然較大。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重大區域不僅將成為雙循環體系的重要節點樞紐,而且將通過產業鏈轉移、升級、重構等方式更好、更快地實現內部均衡發展。
二是有望推動形成更具活力的大消費市場。當前,我國正逐步具備形成大消費市場的有利條件。一方面,2019年我國的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達到10276美元,這為大消費市場形成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我國正處于消費升級的重要時期,高端消費、服務型消費具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同時,今年以來發布的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加速落地,依托互聯網的各類新型消費模式受到追捧。隨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速推進,大消費市場構建進程將明顯提速。
三是有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夠在短期內通過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而且能夠發揮乘數效應,為各類要素自由流動、經濟動能有效轉換提供重要支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聚力推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協同并進。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是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整體能級躍升的關鍵之舉。“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在促進城市群、都市圈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四是有望促進完善科技創新生態。高科技產業不強一直是我國產業鏈發展的短板。過去我國在芯片、光刻機、高端傳感器等領域較為依賴進口,而隨著外部形勢日益嚴峻,高科技產業發展較為依賴外部的局面亟待改善。未來,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并由此提升價值鏈,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在科技創新領域致力于實現的目標。
加快金融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議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離不開高質量的金融服務。建議金融機構瞄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的“大消費、新基建、高科技、城鎮化”等關鍵領域,著力增強本領能力,更好地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第一,以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為契機加快打造綜合化金融集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必然會推動產生綜合化、全功能的金融集團,這些金融集團能夠通過運用多種投融資服務模式滿足“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求。
第二,統籌服務好重大區域發展。目前,包括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等在內的重大區域加速發展,國家支持重大區域發展的政策文件加快發布。建議金融機構加快研判重大區域內部重點地區的發展前景,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提升服務重大區域的精細化程度。
第三,以服務新型城鎮化和大消費市場為抓手,加快推動形成協同經營模式。加強與地方政府深度對接,探索To G金融服務新模式。瞄準大消費市場和年輕客群,加快普惠金融和“大零售”戰略實施。
第四,在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加快提升金融科技發展的顯示度和影響力。金融科技是金融機構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建議金融機構在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找準切入點,集中優勢資源,加快推動金融科技重大項目落地。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何飛)
(責任編輯:馬常艷)